它们虽然破坏市场,但同时仍受市场规律支配。
回顾历次经济对策,基本上属于被动的打补丁。农民发展合作金融,发展合作销售,获利之后才能返还农业。
怎么开展水利工程?我们的思路是国家投资的任何项目都要搞以工代赈。由于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,民主是财产关系清晰的经济主体分享权利的制度安排,因此产权清晰条件下的农村直接选举才能够导致政治民主制度,而且会让这种制度服务于对财产主体及其经济利益的保护和调节。城市人口平均一人一天消费7两粮食,那么这4600万农民工的粮食需求约相当于2亿城市人口的粮食需求。单纯做农业本身的所谓战略安排往往适得其反。假如你是独立的财产主体,你有保护财产权利的要求,你才会关注什么人代表你,什么人能保护你。
如果按照小政府大市场的思路改革,就给予资金支持,否则就不给投资。邓小平南巡带动了开发区建设。另一方面,长期以来,中国都是短缺经济,财政没有真正发挥过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功能,即很少发债。
中国目前有一大部分人属于这种状况,包括农民、许多工人,虽然这么多年来生活水平都在提高,但是因为社会上有别的人收入增长速度更快,也会感到自己相对贫困了。面对这么多的问题,中国金融改革的出路在哪?如果一方面能严格控制国有银行坏账的增长,一方面继续保持经济增长,并为金融资产寻找新的增长点,这样要消灭当前的坏账其实并不是很困难。正因为这个原因,中国即使有很高的银行坏账,但是却没有那么大的金融风险还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。通过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到,外债过高韩国短期外债占GDP的比率当初将近40%、泰国近30%是导致一国金融危机的主要缘由。
这同时提醒我们,不要在不良资产的存量上做文章,比如债转股,而是应该在金融资产的增量上做好文章。两者之间存在的差额是什么?正是那40%的坏账。
绝对贫困化是动态指标,指的是一个人今天的收入按物质水平来衡量,绝对最低于过去的收入水平,而不论收入水平有多高。对于中国的金融问题,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宽的角度来看。令人感兴趣的是,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坏账,中国的银行仍然在运作,老百姓没有挤兑,反而还在往银行里存款。中国几乎所有的竞争性领域都已向民营经济开放了,而银行领域仍然由政府严格控制。
但是,即使中国成了科技中心,也还必须是制造中心,否则,几亿农民进到城里干什么?做工程师?不是,还是得做制造业。另一方面,国有企业没有彻底改革,但是国有企业仍然是贷款大户,结果导致中国创造产值和就业的部门无法获得金融资源,而不创造产值的部门又占有过多的金融资源。两年前,香港对于与大陆合作建设经济开发区没有兴趣,现在则积极性很高,就可以看作一个例子。后面关于若干问题的分析,就是要说明为什么中国能够在问题中成长。
所以,中国的国债占GDP的比率是较低的。相对贫困化也是一个动态概念,指的是一个人绝对收入水平在提高,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,和其他人比较起来,他的收入增长没有其他人快,与高收入者的差距在拉大。
发展中国家与转轨经济问题交织够成了中国两套问题的特殊性,既是中国的难题,也是中国之所以能相对平稳地进行改革和保持增长的原因。难题之二:城乡差距城乡差距的问题体现在所谓的三农问题农业、农村和农民问题。
首先是目前中国并不存在分裂的倾向。提升产业结构的提法值得商榷,不如改为扩充产业结构。如果能再用50年解决这些问年时间建立起一个市场经济,仍然算得上一个伟大的成就。在一定意义上说,相对贫困化不可避免,这是改革和发展必经的阶段。俄罗斯和东欧等转轨国家,在改革之初已经是经济高度工业化、高度国有化的经济,90%以上的人口都是国有企业职工,100%的人都享受社会福利。当然我们需要做的是采取一些措施来遏制贫困化的过快发展,特别是现在要开始考虑遗产税、累进所得税,希望富人多交点税,为社会多做点贡献,搞一些对穷人的转移支付。
而国有企业目前创造全国30%的产值,却获得70%的金融资源。而由于我们不是一个高度工业、高度国有化的经济,改起来也就相对容易,比较容易实现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,实现在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改革。
并且,中国仍然保持经济增长7%~8%,没有出现金融危机。首先是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。
可以说在银行的坏账方面,中国算是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。按这个标准计算,中国从来就没有超过80%的社会主义,农村人口也从来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。
改革之初,中国有80%的农业人口,因此基本还是农业社会。这三者累计起来,占中国GDP的60%~70%。中国之所以银行债务比较高、政府债务比较低,是有历史来由的。中国经济为什么没有崩溃? 首先,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因此像东南亚和拉美等落后国家一样,面临一系列的经济、社会和政治问题,如三农问题、贫困问题、失业问题、收入差距问题、法制不健全问题、市场不健全问题以及腐败问题。
在市场的作用下,各个地区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寻求市场的一体化。农民之所以在过去两年收入仍然在增长,也正是因为农民还在不断地转变出来,在非农产业里获得新的就业岗位。
难题之一:收入差距经济学上有两个衡量贫困的概念,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。但是,不能因此否定收入差距拉大这个过程。
中国只有7%的耕地,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、农药,是使用不了多少劳动力的,中国农业现在不能用集约化生产,也并不是缺乏技术,而是因为过剩的人口没有出去,这些土地还在支撑着最后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。加上政府政策的作用,不断地推进改革,中国就能够实现带着问题增长,在增长中解决问题。
需要注意的是,绝对贫困化不等于是绝对贫困,那是一个表态的概念,指一些人的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需要。但其实这两个问题,情况不太一样。根据最新的数据,中国的银行存款已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。大多数人对于收入差距拉大之所以反感,是认为贪污腐败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源。
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配体制导致金融资源分配出现扭曲和无效率。即使全世界的制造业都移到中国,也许尚且不够消耗中国的劳动力。
从经济学角度上讲,一个发展中国家是缺资金的国家,拥有如此数量的外汇储备并不合理,更多的是起到金融保险的作用。实施了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每年发行1500亿特殊国债,到现在为止,中国的政府国债占GDP的比重不过16%(三月份人大公布的数字),16%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。
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掉过去的绝对平均主义,其结果必然是收入差距拉大。现在,中国非国有企业创造全国将近70%的GDP,却只能获得大概不到30%的贷款。